重庆的功课非常难做,范围之大,远超我走过的其他长江沿岸城市。陆续圈了40多个点,到出发前都没一个地点是有把握的。卫星地图上看,主城区范围看不到一块有老房子的片区。仅有几小块还是新古建,游客打卡专供。重庆郊县沿着长江边还有一些古镇,也都是成熟的旅游地。那样地方的声音、气味和视觉基本全国统一,录音意义很低。除了寺庙,城区范围老房子仅有民国时期遗留的少量具有纪念意义的旧址,还有黄桷垭步行街一带保存了一些老建筑。和武汉情况比较类似,甚至武汉还“新”。当然,重庆的新也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,例如抗战时期日本轰炸和1949年的九二火灾,而不是简单的市场化经济推动。这和本期系列录音的其他地方截然不同。
跑断了腿之后确认,重庆并没有满足“老城区+土著”的双重要求。不仅市区范围见不到一块符合要求的地盘,即使在石柱县的山沟里,寥寥无几的土家族老屋也早已残破不堪。但因为辉煌的近代史,主城区范围有着大量改革开放初期修建的旧小区。相较近年的新楼,它们展现了重庆的另一面:新旧社区交叠下的土著。方言,则在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,也相当程度上挽救了本次录音。
重庆话属于汉语⻄南官话的⼀个⽚区,和成都话的区别还是⽐较容易分辨的。但“重庆话”主要指的是主城区的⽅⾔,整个重庆市范围各地差异还是有的,虽然我完全听不出来区别。⼤约类似上海主城区和崇明、⻘浦的区别。⼤部分重庆⼈在街上跟我说重庆话,并且认真以为那是川普。这种⻛味倒也只重庆还有⼀些,其他地方没那么明显。在沙坪坝的嘉陵摩托家属区那⼀带,据说他们的重庆话也不同于市中心,还说是因为上世纪改⾰开放初期引⼊了很多移⺠导致的。因为⼤批移⺠的到来改变了方⾔格局与走向,在重庆历史上⼀再重演,是导致重庆⽅⾔丰富的主要原因。这个城市从古⾄今都处在不断快速变迁的状态。重庆范围的⼟家族基本只会说四川话,以⾄于“长江的口⾳”这期系列录⾳⾥只有汉语方⾔,实在是⾮常遗憾。不过,也给了我⼀个理由去录⻓江上游。
重庆城区不同地点的声音密度差异很大,似乎总是在两个极端里,以至于我直接忽略了中性的选择。再吵闹的大街,只要下几层台阶,就瞬间安静下来,层叠的高楼有效阻隔了街上的噪声。而高楼间的每个声音似乎都挂着混响插件在楼宇和山坡间飘舞。叠嶂式的建筑格局不仅仅带来散漫的混响,也围出了一个个噪声洼地,人们生活其间。这种声学特征让我很喜欢,不仅仅是新鲜感,更让我对城市声学的可能性与混响可能性多了一种体验。
最终选择的封面是一段狭长陡峭的台阶巷子,不仅仅是因为山城声学特点与残存的传统风貌,也因为它千百年来复杂演变中的烟火气息,也是“长江的口音”系列录音的主题。
- 192K/24BIT录音与后期,96K/24BIT成品发行
- 立体声与5.0环绕声,各39条对应
- 中国最复杂的立交桥
- 大量的人群和市场,小巷和茶馆中的传统生活
- 容量约20.4GB
录音地点:
- 十八梯立交
- 黄桷湾立交
- 邹容路巷子
- 山城巷
- 文化街
- 解放碑
- 南坪正街
- 解放西路凯旋路口
- 李子坝轻轨站
- 陕西路朝东路间巷子
- 新建路交通茶馆老店
- 重庆长江大桥下江心岛
- 沙坪坝堆金村
- 邮电路农贸市场
- 野水沟农贸市场
- 大石村农贸市场
- 石柱县西沱镇
录音设备
- SoundDevices 833
- Schoeps DMS in Cinela Pi-3 cage
- Sennheisser HD25
- Orca 272 Recorder Bag
- MicBooster EM272Z1 Stereo Paired for stereo backup record
长江的口音项目,至此已经走完大半。方言以及行将消失的那些老城生活,那些的街巷布局、建筑用材格局等等,处处影响着当地人耳朵里日常的声景,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。
– 注:此价格为单机授权,所有音频文件都将嵌入最终用户信息,如需多用户使用,请详询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