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部人对雪地脚步声有一个相对较为一致的印象,而那种雪地脚步其实都来自Foley棚里的Foley Artist用道路融雪使用的盐制造出来的。那种嘎吱嘎吱的声音,主要来自一种略有湿度和粘度的干燥粉状雪,那也是大部分北方城市冬季遇到的雪。
然而,当我走在冬末泰加林的雪地上,即使狂风大作的时候都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:一是音量远比我的主观经验要大,二是雪地的材质特征远比我经验里的要多。在经常有人和动物走动的小径上,雪层比较薄,白天走动和阳光会融化了表层之后,在夜晚一次次冷冻形成了中空的冻雪壳子,踩上去会有冰壳的脆裂,但又不像纯粹冰壳碎裂的长振动,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发脆的玻璃渣上。并且因为材质的随机性,每一步的差异也极其明显,这也是自然环境下雪地的特点:即使同样适度、密度和厚度的雪层上,每一步声音都会有明显的差异。这也为我录音带来了一些麻烦:以实用性角度,每一种雪地的脚步声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。
冬季上午的雪地里,即使一尺多深的雪,其表面也会因为夜晚的低温而凝结出一层厚厚的冻雪壳,一脚踩上去,先是硬壳碎裂的脆响,随后是层雪粉的嘎吱声、或沙地质感的粉末声。这是非常有趣的体验。而下午的雪地硬壳因为阳光照射会变得比较松软,但雪壳下方的雪粉也会变得湿润和粘稠,脚步声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。而雪层的深度,在录音里其实并不容易表现出来,尽管我在现场可以清晰听到不同深度的雪,但录音则需要一些Foley技巧把这一点呈现出来。我并没有在第一天就开始随时录雪地脚步,而是每次行走时都仔细听它们的变化,我要牢牢记住这些变化。其中有一天下午没有风,听到脚下的雪地出现了我熟悉的声音,于是录了一次测试,包括这一小片雪地周围。在临走前的上午,也是无风,在营地不远的地方找了几个特征比较鲜明的区域专程录了下来。就是您在本素材库里听到的这些。
并且,在大部分雪地上,人的移动速度差异其实相对比较稳定,是一步一步不紧不慢的样子。如果以城市里的小碎步行走,你很快就会累得气喘吁吁。在这组录音里,我尽量使用了那样的步速来录音。足够您后期剪开后使用。
特点
- 10种明显不同的天然雪地
- 不同密度、湿度和深度
- 34条立体声样本
- 192kHz 24bit录音,96kHz 24bit成品
录音设备
- SoundDevices 833
- Schoeps DMS in Cinela Pi-3 cage
- Sennheisser HD25
- Orca 272 Recorder Bag
- Peak Design Tripod
- SoundDevices MixPre 6 I (for drop-rig)
- MicBooster EM272 Quad (for drop-rig)
– 注:此价格为单机授权,所有音频文件都将嵌入最终用户信息,如需多用户使用,请详询客服